第(1/3)页 沈临毓只知道陆夫人的病是“癔症”。 虽没有细致了解下去,但他见过余姑娘受伤的手指,知道定西侯把能请的太医都请了一遍。 这是心病。 比起皮开肉绽的外伤,咳嗽胃痛等内症,心病没有那么直来直往,但那是钝刀子,叫人防不胜防。 都说心病还须心药医,道理都懂,可对症的心药若那般好寻,又怎么还会拖上数年、十数年? “余姑娘说的阴霾是指岑氏?”沈临毓问。 阿薇坐下来,模棱两可地答:“算是的。” 岑氏、余氏,但最大的也是永远挥不去的阴霾是余如薇的死。 那处黑暗一直停留着、不会消散,唯有“走出来”。 沈临毓并未追问,而是换了个问题:“她还有别的念想吗?” 话音落下,阿薇垂在身侧的手不由地收了一下,手指蜷缩起,只不过没有用力气,下一瞬又立刻松开。 陆念如今的念想就是帮她查明巫蛊案的真相。 有那么一瞬,阿薇想借着“母亲和金家一位夫人是手帕交”来做由头,但还是抿了抿唇,扯出一个淡不可闻的笑容把话头都摁了下去。 沈临毓看清楚了她的欲言又止。 说真心话,并不算意外。 认识至今,他最明白的一点是“余姑娘只对有用的人好说话”。 岑睦有用时,有酒有菜;他沈临毓有用时,指着让他向东又往西。 他直接坦然地表达过随她利用的意思,余姑娘此刻有所保留,显然是不确定他好不好用。 桌上有先前小二送来的茶水。 沈临毓给阿薇倒了一盏,推给她。 自己拿起茶盏,送到唇边喝了,才又缓声道:“老百姓见官,心中畏惧,惊堂木一拍,杀威棒敲地,很多人惊吓间就什么话都说了。 但那些穷凶极恶的要犯,一上来就积极配合的人很少。 至于镇抚司里的,关进去以前全是世宦勋贵,更是嘴巴一个比一个紧。” 阿薇抬眸看着他,揣度他扔出来的这砖后头要接的是什么玉。 沈临毓继续说:“这般状况,多是先从身边人切入,提他的父母妻儿,提他的家乡旧识,活在世上、哪怕是孤家寡人,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线牵着。 牵系的线越多,人就越不会飘出去,被风吹得不见踪影。 我想,陆夫人也是一样。 女儿、父亲弟弟、定西侯府,我知道轻重有别,但再细也是条线。 都说‘一把筷子折不断’,那绳子多了,也系得紧。 所以我才说,再添一些念想,家人不够,或许还有旧识。” 阿薇抬手握住了茶盏。 “旧识”一词再一次在心中盘旋,前一刻是犹豫,这一刻全是防备。 成昭郡王那么敏锐的人,突然提及“旧识”、会不会是已经察觉到了什么? 按说不应该。 蜀地那儿见过余如薇的人就很少了,更罔论京城。 她和余如薇只相差了半岁,这放在十五六岁的年纪里,根本什么都不算。 陆念和她的相处和亲母女无异,便是侯府中众人都看不出端倪来,王爷甚至都没有见过陆念,又如何判断她的身份不对劲? 从始至终,陆念带回来的女儿就是她身份最好的证明,是最大的保护。 所以,应当只是好心的建议而已。 毕竟,抛砖引玉的那番话是站得住脚的。 她和陆念撕开别人的心扉时,也是这一套做法。 只是,阿薇有些庆幸,面对这般敏锐的人,她刚刚把“旧识”的话咽下去是对的。 扳倒岑太保一事上,王爷帮了她,因为他们利益一致,但巫蛊案…… 她不确定王爷是个什么想法。 只靠那些关心和爱慕,可扭转不了朝堂大事上的背道而驰。 思及此处,阿薇垂着眼把茶喝完,叹息道:“我母亲闺中人缘不好,回京半年多了,也没有哪位夫人来探望过她。 她自小的心思就全在岑氏身上,也不在乎合群、交友。 不过,王爷的话很是在理,我会再仔细想一想、问一问,看看有没有绳子能系上。” 沈临毓点了点头。 阿薇把话题带开了:“王爷想吃什么?” “厨房里有什么现成的就让人上什么吧,”沈临毓止住了要站起来的阿薇,“余姑娘这般疲惫了,坐着歇一会儿。” “灶台边动一动,与我也是休憩。”阿薇坚持了一句。 沈临毓见状,便也起了身:“那我也到后院去吧,这雅间留着做生意。” 这顿午饭,终究不是阿薇亲自下的厨。 才刚要开门出去,就听得翁娘子在外头敲门。 阿薇忙把门打开,关切地往长廊深处看去。 翁娘子道:“姑夫人睡得不太安稳。” 阿薇匆忙与沈临毓打了个招呼,快步往那厢去。 沈临毓看着她的身影进了最里头的厢房,那门吱呀一声关上,而后、饶是他耳力好,也听不到任何动静了。 下楼时,沈临毓不禁失笑了声。 他得让自己更“有用”一些。 另一厢,阿薇在榻子旁坐下来,握着陆念的手。 陆念的眉头紧皱着,额上泌出一层汗水,发际间透出一股潮。 阿薇一手抚着她的手背,一手拿帕子轻轻替她擦汗,也不管半梦半醒的陆念能不能听见,轻声细语说话。 “刚才王爷来了,问到了您的病。” “他说若家人不够,还有旧识,总得把您系着。” “我有那么一瞬想和他说金家、说我娘,但忍住了,还好没有说。” “我知道岑氏死了,您肩膀上压着的山搬开了,但您还得再想想我,我还被压得喘不过气。” “您得帮我一块、把巫蛊案弄清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