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令人震惊的发刊词(中)-《最校长》


    第(2/3)页

    眼前屏幕是虚拟的赛博空间,微风徐来的窗外是现实生活的风景,我的思维隐匿于这篇聊作先声的文字,对于虚拟和现实感知的不断转换将两个空间连结在了一起。

    这是时代的一抹投影。

    在同一个时空,有无数的人在潮流中追逐、沉浮。在各大媒体平台,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无数的个体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着社会话题的创造,传播,讨论,解读。新闻,信息,热点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分发,如细碎的雪片,如翻涌的浪花,用一种看似混乱实则高效的方式涌向每一个接收端。所有的参与者都如同饥饿的群狼一般,伸长着脖子,等待新一个消费标的,下一个转发千万的热点随时都有可能从天而降,然后被撕得粉碎。

    这是时代的一种寻常。

    信息,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需求稳定性大大凌驾于其他商品之上的特殊消费品,以信息制造与传播为纽,消费社会完成了数字化的转变。

    我们这个时代处于一种持续的不满之中,一种抽象的不满,在青年群体中尤为剧烈。

    基础水平的物质文化供给早已不能满足受到良好教育的庞大青年群体,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冲击着现实彼岸的堤防,对一切不合想象的公共领域,青年们总会聚集起来批判,解构,戏谑。借着互联网和新媒体,青年们以直接的,或隐蔽的,变形的甚或充满幻想的形式,解读每一个社会热点,参与每一场公共讨论。

    我们这个时代又拥有空前丰裕的文化资产,其人均供给水平远远超前于物质财富的存量。借助技术手段,精神资源的极大丰富已经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得以实现无数图书,声音,影像,以远远超过思维负荷的方式将个体包裹。只要愿意,你可以每分每秒都看到新的画面,听到新的声音,获得新的思想。懒惰者亦不再有无聊的时间,勤勉者更无时不在扩充自己。

    前信息时代丰富的物质商品积累,在虚拟空间中也完成了影像化、数字化。商品作为客体所担负的价值,除却被消费者使用之外,又被附加上了另一层意义:作为一种平面化的具象,为旁观者所审视和评价,进而构成一个新的价值体系。

    于是,在这个不断增长的由信息,影像,二维化的产品物质所构成的丰盛景观中,无数的选择构成了你的生活。”

    一些网友有些看得云里雾里,但传媒界的人,都是看得犹如眼中散发着精光!

    “厉害啊,任校长对媒体的走势看得很清楚。”

    “他绝对做过研究,不过这个自媒体是什么?”

    “这里面提到的几个概念,如‘公共领域’、‘自媒体’,的确是不同寻常。”

    某民办学校,一间办公室内,几人正在聊天。

    “呵呵,他一个不入流的学校,还要办报纸?真是笑死我了,新闻专业才是我们最强的专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