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下山-《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第(1/3)页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初夏时节,  柳绿花红,山上也逐渐暖和了起来。

    天一暖和,山间的动物、树梢上的野果、地上的菌子都多了起来,  这是一个生命力蓬勃的季节。

    住在山上的虎头喜欢又讨厌这个季节。

    喜欢是因为,每到此时,  食物会变多,  家里能贮存更多的粮食,  不用每日啃干肉,  能吃吃菜和酸甜的野果。

    讨厌是因为初夏时节,  总是落雨,住在山洞中、竹屋内,总会被泥水困住,  居于脏兮兮、黏腻腻之中。

    噢,忘记一提,他最喜欢初夏,  还因为每到初夏时节,  村落里的长辈会允着小辈们下山,  或去见一见山下的亲人,或去看看山下的行脚商,  总之,  很美好啦。

    就是今日,天放晴了,  太阳照射在翠绿的山上,  水汽朦胧中,  高大的汉子们排成一条长线,  在树林之中前行着,  虎头也在其间。

    他背着一个篓子,  篓子里装着一些肉干、一些兔子的皮毛,这些东西在行脚商那儿还挺值货,能换到不少的盐巴和针线。

    还有,他的衣兜里,还缝着一个小小的银镯子,这是他年纪到了,母亲给他的‘聘礼’,望着他能用这个融成两对耳环,一对给他,另一对留给家里的小弟弟。

    想得很多,下山就不觉累。

    偶尔,虎头会碰到山路上的荆棘,被某种不知名植物的小刺划到手,不过他并不在意这细小的血珠,路到尽头,外间逐渐明亮起来,远望无际,令人豁然开朗。

    虎头又羡慕了一瞬,他喜欢平坦的地。

    众人下上后,赶忙往亲眷的村落走了去,虎头也随着爹爹望崖儿村去了,要不说无巧不成书呢,虎头惊讶地发现,他们前脚刚到崖儿村,同亲戚叙旧。

    隔了些血缘的大伯喝了口茶,刚跟爹说,如今这下面的世道天翻地覆,就有一个表哥闯入内堂,高兴道:“爹!行脚商又来村里了!”

    虎头爹登时站了起来。

    众所周知,行脚商的载力有限,每年拿来的东西不多不少,但好货总是最先卖完的,所以,得早点去,才能抢到好东西。

    “大哥,快快快,叫侄儿拿上皮子,我们赶紧走!”

    大伯哥有些年纪了,身体不太硬朗,说话慢半拍,“不是,壮啊,哥家里没皮子了……”

    “啊?”虎头爹一愣,这以打猎为生,家里怎么会没有皮子?莫非是去年冬天为了换粮食去县城里贱卖了?

    “那大哥,你家中没皮子了,我和虎头先去行脚商那!今年我们要换点好东西!”

    说完,他就一溜烟拉着虎头跑了,大伯都愣了,嘴里的‘皮子全都给木家收了换成了钱,以及现在行脚商不收皮子,只收钱’还没来得及脱口。

    今年木家仁善,皮子换的钱能在县里买的东西,不必在行脚商那儿少。

    他说话慢,便埋怨门口的大儿子,“怎么没把你叔叔拦住?”

    儿子也委屈了,“爹,你又没说……”

    “去去去,快叫你娘把家里的铜钱拿出来,我们赶紧去买东西,顺便帮你壮叔付下账。”

    不愧是在山里讨生活的人,虎头父子的确跑得快,他们两双大脚,迅速跑出了村落,跑到了村前的路上,看见了三两个推着车的行脚商,瞬间迎了上去。

    此刻,那小推车前头还一个人都没有。

    虎头也买过东西,于是很有经验地帮着几个商人停下了车,满脸笑容说:“几位小哥,我们要买东西!”

    货郎擦擦头上的汗,顺势停下,把板车上的布掀开,“悄悄看,二位要买点啥?”

    虎头父子发现,今年行脚商板车上的东西,简直空前丰盛。

    从上往下,有盐巴、针头线脑、香囊、小剪刀、胭脂红纸、棉布等等小玩意,最令人好奇的是,盐巴的旁边还有一堆晶莹的、紫粉色的东西。

    有点好看嘞。

    虎头爹迅速在心里选中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用手虚指了一下,又叫虎头点俩女子用的小玩意,一并报完之后,便迅速从背篓里拿出了五张兔子的皮毛,肤色黝黑的汉子问:“我们刚刚要的,五张兔子皮换行吗?”

    虎头爹的心理预期大约是6至7张皮,他带了10张皮,5斤肉干下来,准备在行脚商这换点小东西,再去县里换点精细粮。

    日子难哦,人人都得精打细算,他仔细观察着这仨行脚商的表情,准备按表情讨价还价。

    然后,令他心感不妙的一幕出现了。三人居然同时露出了诧异的神色,然后异口同声道:“不行不行……”

    虎头爹的心高高抬起,这些人怎么回事,一年不见,胃口大了这么多?

    心里全是吐槽,但虎头爹的脸上不显:“我们这个兔皮剥皮的手艺很好,你们看,皮毛的两边基本都是完整的,这样的皮子去了南边,一张抵别人的一张半!”

    行脚商:“不是皮毛完不完整的问题……”

    “大小也是极好的。”虎头爹说着,把自己的兔皮展开,“你看,很大,一张比别人一张半都大。”

    几个商人一看,的确如此,大小和完整度都是上佳的,这样好的兔皮,就换这点东西……他们拿到南边去,铁定是赚翻了。

    但——

    “不是皮毛大小的问题。”行脚商也叹气。

    虎头爹:!

    竟然还完全不松口,“那就再加一张,六张兔皮!”

    “给六张兔皮,已经完全可见我的诚意了,我是诚心想要这些东西的!”

    行脚商继续摇头:“二位,真不是数量和大小的问题,是我们今年不收皮子,只收银子了。”

    虎头和虎头爹都是一愣。

    行脚商不收皮子,县里的人也不追求这种兔皮,他们的兔皮拿去县城里就是贱卖,也许能换到一些需要的东西,但想换得这么全、这么新,几乎是不可能的。

    竟然不收皮子了!南方人的喜好变得这么快吗?这雪白的柔软的皮,那些南方人就不喜欢了?!还有,为什么只收钱了!

    几个商人摇摇头,看来又是没带钱的,他们把板车的带子拉在肩上,刚准备起步,虎头大哥一家也跑了过来。

    嫂子一家似乎已经知道了行脚商的规矩,带了些铜板和银角子过来,侄儿已经开始挑东西了,嫂子看虎头和虎头爹呆呆拿着皮子站在这里,连忙问商人,他俩看中了啥,问过后立刻付钱帮他们买了下来。

    三个商人见到钱,这才动了起来,一个帮着虎头打包,一个给虎头的表哥介绍,一个数铜板,热火朝天的,很快,崖前村的其他人也收到了消息,乌泱乌泱过来了。

    虎头爹抱着自个的东西站在一边,看着这些人掏钱买东西,心里闪过许多疑惑。

    大哥一家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钱,崖前村的人什么时候都有铜板了,以及,这行脚商卖的东西,看上去怎么也不太贵啊。

    ……

    疑惑万千,但人都在人堆里被挤成了饼饼,也不方便说话,大概过了半个时辰,一行人挑完东西,慢悠悠回村时,说话利落的嫂子才给虎头爹解释清楚了。

    “哎呀,今年这行脚商来得早哩,四月中就来了,而且东西好多……”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可兴奋了。

    谁不想买点好东西呢。

    但惊天噩耗就是,他们居然不收皮子或者干货,只要铜板,村子里的村民起先以为这些外地人是要坐地起价,卡着他们,都想过‘黑吃黑’。

    可后来,村里有个念过书塾,认识几个字的人说,那些行脚商给物品标的铜板不贵的,比县里便宜些。

    后来大家就在想,那银子从哪儿来呢?

    恰逢此时,县衙那边张榜,说是百理府有人收各种各样的皮子、干货、山珍,不同的皮子给不同的价格,标准十分透明。

    又是那个读过书塾的小伙子算计了一下,发现如果把皮子卖给这个百理府,然后用换来的银子在行脚商这里买东西,可以比去年买的更多!

    而且不止多一点点!

    “后来大家就全把皮子卖了。有了银子后,行脚商才过来,他们今年同村子里的人约好了,四月来五次,隔几天来一次。”

    虎头爹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行脚商们不是第一次来,怪不得侄子用了一个又字。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虎头爹总算恢复了一家之主的镇定,“嫂子,那县里收皮毛的地方在哪儿?我和虎头明日去把身上的兔毛卖掉,把今天的银子还给你。”

    都是农家人,家里不富足,嫂子自不会说不用还,只笑道:“你和虎头这会儿赶得巧,明天我让磊子早点带你们去换皮毛的地方,你们还能去城东官铺走一趟抽筹子,要是抽中了,今年你们也能多买点米面。”

    嫂子的嘴里又出现了一个自己听不懂的东西。

    什么筹子,筹子和米面,又有什么关系?虎头爹心中疑惑,但没有再问,这一年,去年短短一年,怎么感觉村落的变化这么大。

    夜里,因为大哥家里的房间也不多,所以虎头晚上是和自己爹躺在同一张床上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