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欲立农事司-《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第(1/3)页

    ◎座师姜侍郎◎

    从翰林院中不起眼的检讨到圣上面前的红人,  需要多长时间?

    对陈延来说,只需一旬的时间。

    他自认初次面圣头脑发懵,太过随性,  说话没有计划,表现不如预期,  但天子似乎十分满意,  不仅在次日于翰林院赏了陈延一柄名贵的山水折扇,  还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  连点了陈延许多次。

    弄得陈延在家里的表现复盘直接作废。他觉得不好,  天子觉得挺好的。

    看来,上位者的心思并不好揣摩……

    为了避免重新规划后让自己失去那种被‘欣赏’的特质,陈延停下了制定新计划的脚步,  转而给自己画了一个较大的‘框’。

    他只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限在规则的框内,其他不再强烈要求自己。而省下来的多余的时间,他则用来做农桑规划了。

    如今已是夏季,  任何政策的推行都是需要时间的,  近来天子时常让他伴驾,  也会提到农桑之事,只要作出能解决此事的策论,  待众人评议,  此策上马,满打满算,  明年春种也许就能用上了。

    每每想到这里,  陈延就觉得动力满满。

    毛笔于纸面上轻扫,  陈延凝神,  这篇农桑策论,  他分了三个方面来讲,  目前还都是浅浅的分区,待写好之后润色,再找叶公或是叶伯父一观,最后呈给天子。

    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江南沃土。

    如今农田松散,不若花钱垦田,然后把好的水田连在一起,丈量土地,由官府的农事司统一管理,固定请人上工,收到粮食直接充入国库中。

    这样的大规模种植,不仅可以提高产量,也能提供一定的种植‘工位’,钱财流动,对于种植当地的市场、民众安定都是有好处的。

    二是如何在不太富庶的地方鼓励种植。

    陈延思忖此题的时候,想到的便是前世大诗人王安石曾经推行过的‘青苗法’,即官府做‘庄’,向民借贷。

    借钱风险大,陈延肯定是不主张借钱的,毕竟天高皇帝远,中间经手的人太多,无好吏好年景,就容易变成恶法伤民。

    他想主张的,是‘借种’,借肥,借工具与耕牛。

    高产、易发芽的良种,官府里沤好的废料,铁质农具和老黄牛,拥有这些,只要不遇到极端天气,何愁种不好粮?

    且,借粮种不容易借出离谱和贪污,反正登记的农田就那些,借出去的粮种肯定是有定数的。

    悬笔,又有了新的问题,良种从何而培育、新肥的方法需有人找出来、打农具倒好说,大名物产丰富,有矿,耕牛……得找个养牛的老手把他的经验学过来!

    于是,策论又衍出策论,夹了一大堆,陈延写完之后一读,觉得冗长又复杂,自己都看不下去。

    陈延:不行,得削一削。

    -

    在陈延精简策论、且被天子传召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令他十分意想不到的人。

    那日在养心殿中,陈延刚读完一本史,外间的掌事大太监便匆匆入内传报。

    瞅见掌事太监,陈延就晓得外面这人至少宠臣起步。

    果不其然,天子一听其名,立刻抬手,把人叫了进来。

    而后,姜侍郎入内,陈延看见他之后神色微顿。

    虽时光已辗转十数年,但岁月对于姜大人实在钟情,陈延当初毕竟不是真正的小孩,是以,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姜侍郎,就是当初在江南帮过他一把的紫衫姜提学。

    “哟,姜爱卿,看来陈延已经认出你来了。”天子笑吟吟的。

    姜侍郎行礼后优雅起身应道:“陛下应当能看出来的,臣的变化并不大。”

    听这对话,天子似乎已经知道他与姜提学的交集?这肯定是姜大人说的……

    惭愧,他曾蒙君子之恩,竟然让恩人先认出了自己!

    姜定修出现后,陈延在养心殿的辈分好像莫名就小了一辈,天子见他羞赧,更是促狭,十分乐于打趣陈延。

    “陈爱卿,你难不成不知道,你本届会试的主考官之一就是姜侍郎?”

    陈延:……

    他还真没打听过。因为当初更多的功夫放在了殿试上,会试就这么草草过去了。

    “陛下,年轻人面皮薄。”姜侍郎阻止了天子的促狭行径,道:“陈检讨昔时年幼,现在也才初入京城,未曾上过朝,臣最近这段时日又不在城内,他都没见过臣,何谈认出臣?”至于殿试那日,考官多,他站得又远得很,陈延认出了他才奇怪。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