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入v啦-《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第(1/3)页
    ◎【2合1更新】◎
    自吕润林和方德名撕破脸之后,  方秀才没有对陈延家再有骚扰,把一切的精力都放在了吕夫子的私塾斗法之上。
    德行私塾作为川安县的老牌书院,拢共教出过两名秀才,  童生若干,在县内颇有名气,  走的一直都是高精尖路线。
    然而今年秋季,  他们在旧的私塾旁再开了一个分院,  起名为德民私塾,  定位与吕氏私塾基本一致,  束脩低,甚至也会派人去乡镇间招生。
    这给吕夫子的招生来带了不小的麻烦,导致吕氏私塾在秋季只招到了三五个学生。
    光到这儿,  一切还没结束,因为翻年春天,私塾真正的招生季时间开始后,  德民私塾又表示会接收从其他私塾转来的学生,  并在乡镇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以至于吕氏私塾过了一个招生季,人不仅没有变多,  还变少了。
    整个私塾还留下来的,  居然仅剩甲班这些人了。
    陈延很是担心怕吕夫子郁闷,便踏着春风匆匆去了吕宅内。
    没想到夫子相当沉得住气。
    “你小子来看什么?”吕夫子停笔,  把手中的备注本推到书桌的一旁,  “快开课了,  还不在家里好好读书?”
    有了义父义子这一层关系后,  吕夫子在陈延面前基本脱掉了夫子外衣,  说话一点不讲究,  还特喜欢调侃人。
    “该读的书都读完了。”陈延道。
    “那怎么不随家里去卖饭团?”吕夫子瞥向他,“听夫人说你家新式饭团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陈延:“夫子分明知道我为何而来,还要顾左右而言他!”
    吕夫子站起身,悠悠走到舷窗前,“人来人往,我开的只是私塾,又不是牢房,想走的人自然拦不住,我也不会为此而难过。”
    老吕只会为自己又名落孙山和师傅又被无耻师兄提起而呜呜呜。
    不过有些无奈倒是真的,“乙班人走,竟有人说是我教学太慢……”说是什么某个伙伴与他同年入学,只是去的私塾不同,学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已然学到了写作文章,针砭时事,而他只会教四书五经。
    吕夫子:??
    你没事吧。
    你猜猜你为什么在乙班,写作文章是我不想教吗?
    气得吕夫子直接把这人给送走了。
    陈延在一旁附和:“是他不懂您的苦心!”
    “他当然不会懂。”急功近利,何以举业,就算举业,何以为民?
    “好在甲班大多数学生都留下了。”只有极少那么两个走了,对于此,吕夫子还是蛮欣慰的。
    甲班的人若是走了,私塾才真是垮了。
    对于吕氏私塾,吕夫子有自己更长远的打算,德行私塾和德民私塾来势汹汹,他就算心里恨,欲取而代之,也不可能就这样对对碰,他选择避其锋芒。
    陈延很好奇,便问:“夫子准备如何避其锋芒呢?”
    “我准备同留下学子的家中长辈谈一谈。”吕夫子目露精光,“接下来的三年,私塾将不再添人。”
    陈延一顿,他没想到吕夫子居然能思维延伸,想到这种办法。
    德行私塾虽好,但夫子也只是一个秀才而已,私塾下有上百学生,德民私塾近来大动作,也招收了四五十名学子。
    如此多的学子,共用一位夫子,每个人又能分得多少时间呢?
    吕夫子也是秀才,他若说出接下来三年私塾不再添人,那就意味着剩下的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与夫子面对面的时间,这样的事,谁能拒绝呢?
    这三年,这些学子能留下就决不会走。
    而三年后——
    “三年后,也该是你们这一批学子去考童生的时候了。”
    川安县的童生试不算难,吕夫子对班上的学生很上心,他了解每个人的学习状态,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到时候的童生试,能过者得有半数。”
    吕氏私塾为什么比不过德行私塾,还不是因为没有实绩?
    科举的实绩是吹不出来的,只能考出来,一旦考出来之后是做不了假的。
    介时,一个班过半学生考上童生的消息必然传遍整个川安县,到时候,私塾还会缺学生吗?
    吕夫子很看不起方秀才,“下流手段则就同德民私塾一样,毫无底线的竞争,若要争上流,不必两眼死盯别人,做好自己即可。”
    “德民私塾确实误人子弟。”陈延完全没想到那个方秀才敢招那么多学生,“就算方秀才为夫子数十年,颇有经验,但他毕竟分身乏术——”
    编那么多班,他就一个人,必然顾此失彼,虽说会有一些童生辅助教学,但是……已考上童生,不思再行院试考中秀才,或者说虽然想了但考不上的人,为蒙童启蒙还好,当教者?
    碰到天分好点的学生,谁教谁还不一定呢。
    “他就是这样急功近利,不谈他。”吕夫子甚至不想听到这个名字,“还是说回我们自己的私塾。陈延,人变少了,我欲对私塾的教学方法再做一些改变。”
    “夫子又有了什么有趣的想法?”
    不得不说,吕夫子是有一点超前眼光在身上的,陈延没想到他脑子里冒出的东西居然是——寄宿制度!
    由于当初预计开三个班,吕氏私塾的位置其实还蛮大的,现下人员流失严重,许多房间空置,吕夫子不预备再行招生,那些房间空着也浪费了。
    再加上吕夫子觉得每天上学的时间太晚、散学的时间太早,想改改,但奈何有些学子家中较远,太晚散学走夜路恐有危险,他思来想去便想到了同样有寄宿制度的江南名书院。
    要不,就让学生们住在私塾里!
    他设想了一下,如果住在私塾里,能起得更早,散学后大家也可以写写文章、聊一聊文章,若有疑虑的地方,也可以直接来问他。
    既能开拓视野、学习别人的文风,又能延长学习时间,简直一举多得!是以,这住在书肆之事,大有可为之处。
    “陈延,你觉得呢?”
    “的确如此!”这样确实能从一定程度上鞭策那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让大家更深入的学习,“不过住在这里岂非要再让学子交束脩?”
    这个当口让人加钱恐怕不太好。
    “何以至此,便叫他们交些粮食上来即可。”做饭,家里有厨娘小厮,就二十几个人,能麻烦到哪儿去?
    嚯,都想好了,看来夫子是势在必行了,陈延咦了一句:“那这样开三年私塾,夫子岂非要入不敷出?”
    “你夫子我这点家底还是有的。”得亏这两年没有去考乡试,又风调雨顺,吕夫子名下的田地收成都还不错,才让他有这个底气。
    如果完全按照吕夫子这种形式来,吕氏私塾就像变成了一个全日制高中?
    陈延:“其实对于夫子您的私塾,学生也有一些提议和想法。”都要改变了,光改变在校时长怎么写,还可以加入一点‘高三’的其他元素嘛。
    “什么提议和想法?”
    这时候,还在家里烤火吃红薯的甲班学子们都打了一个哈欠,他们此刻还完全没有察觉到,未来三年欲生欲死的学习生涯,是从某个不知名春日的一段对话开始的。
    “就是……”
    夫子,你听说过隔日考、周考、半月考、月考期中考试和年考吗?
    夫子,你知道什么是积分激励制度吗?比如写一篇好文章、某次考试名列前茅获得积分,然后可以在私塾里换点东西。
    夫子,或许我们还可以开一开小组竞争制度,大家都是十来岁特要面子的小屁孩,谁愿意拖整组的后腿呢?
    夫子,听说科举单是入号房,因为身体不好而风寒而死、或者表现欠佳的学子就十有一二,大家是不是要顺便加强锻炼呢?
    夫子……
    夫子看着陈延的眼睛亮了起来。
    陈延,你可真是爹的好大儿!
    就在‘义父子’二人正在惺惺相惜,觉得对方都很适合为人师的时候,小厮忽然叩门送来了一封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