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德仁在李明家待的4年中,和李明娟朝夕相处,两小无猜,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李德仁对李明夫妇伺候的无微不至,李明娟也对这个师弟,关怀备至。李德仁和李明形影不离,一起在家坐着看病,一起上山采药,一起出诊看病。李明娟一直在药房里,帮着爸爸料理,和李德仁朝夕相处。回来晚了,李明娟给他留饭,他要吃饭了,李林娟就给他热饭。如果李德仁衣服脏了,李明娟就悄悄的给他洗干净,熨好了,烫平了,叠好了。如果是上山采药回来,衣服不管是哪儿划破了,蹭破了,李明娟就悄悄的给他缝补好。 李德仁也很依靠李明娟,在中药的调制上,师傅如果不在,有什么问题,他都向师姐李明娟请教,李林娟主要是和医药打交道,在这方面比李德仁要深入细致,所以对李德仁的问题也是有求必应,详细的解答,反复的操作,直到李德仁把问题弄明白,把操作程序掌握清楚,把制作过程操作熟练。那个年代不是男女授受不亲吗?为什么李明夫妇让自己的闺女李明娟,和徒弟李德仁走得这么亲近。其实在李德仁来到李明家的第2年,李明的媳妇儿,也就是李德仁的师娘,就相中了这小伙子,也就有意把李明娟许配给他。 刘夫人也看出了这层意思,让老管家牛和,脱了媒婆,带上李德仁的生辰八字,带上丰厚的礼物,到李明家提亲。双方大人都有这个意思,这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了。李明托人,找薛神仙给两个新人合了八字,写了婚书,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刘夫人上门,亲自求亲。李明的夫人和刘夫人一起,按照薛神仙选择好的黄道吉日,给小两口订婚。 那个时候,男女结婚搞对象,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到了黄道吉日,李明夫妇提前让李德仁回了家,然后他们带着自己的女儿李明娟,在媒人的陪同下,来到了牛圈村里家,吃订婚饭。双方在没人,证婚人,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写下了婚书,等到李德仁出师以后,双方在摆宴席,为他们举办婚。 李德仁在牛圈村李家是大哥,应该比二公子李武胜先结婚,但是经过薛神仙一算卦,李明娟的八字儿里边,和刘夫人有点冲,要想解决这个事儿,就是要先娶一房媳妇进门,然后李明娟再进门,就没事了。所以才有了二公子李武胜先结婚的事情。 现在二公子李武胜已经结婚了,那么大公子,李德仁的婚事也需要马上筹备。刘夫人在媒人的陪同下,和老管家牛河一起,来到了坨里镇李明家,双方再一次交换婚书,确定好最终结婚的日子。在北方,一直有 “正月不娶,腊月不定”的习俗,这一次,经过薛神仙的推算,因为算出李德仁是一条真龙,所以确定在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结婚。这一条原因,秘而不宣,只有刘夫人自己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包括李德仁。 二月初一,聘礼队伍,从牛圈村李家出发,一路上吹吹打打,穿街过巷,走了十几里地,来到了托里镇李明大夫家。李明家,今天是闺女结婚,也是大办喜事,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就叫 “办花缘”。和儿子娶媳妇一样,聘闺女,也是普通人家最大的事儿。李明娟是李明大夫最小的一个女儿,所以这场喜事儿,办的是更加的风光。牛圈村老李家的聘礼,也给李明带增光不少。 司仪在众人面前,一件一件的唱着李家的聘礼,人群中响起一阵一阵的欢呼声和贺彩生。最后司仪宣布,李大夫赏下聘的人,每人一两银子,一阵震天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二月初二,牛圈村老李家,鸡叫头遍,三更天接亲的马车就浩浩荡荡的,出了村儿。天还没亮,一阵鞭炮齐鸣,接亲的队伍来到了李明家的诊所,又是一阵鞭炮齐鸣,领亲的长辈开始敲李明家的门,鞭炮声引来了街坊四邻,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接亲队伍中的长辈,拿了一大把的红包,其实一个红包就一个铜钱大子,向乡亲们分发,一堆小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抢起来就跑,一看有人动手,大家也就一哄而上,眼前是一片热闹而混乱的场面,这实际上是喜家专门制造的场面,另外一边,李明大夫家的张罗人,提着一个兜子,里边有糖,和一些小食品,他伸手就向人群撒了一大把,原来在婆家张罗人那边儿的人群,轰的一声就追了过来,抢着地上的糖果。婆家对方也不甘示弱,一大碟红包抛洒了出去,人群又轰的一声倒了过来。就这样,李家诊所门前,热热纷繁。趁人群混乱之际,娘家人把婆家接心情的人,迎接了进去。双方互相见面寒暄,按照辈分落座,娘家送亲的人,陪着他们吃果子茶。这果子茶很有讲究,第1遍,是花生,瓜子,核桃,板栗等一些干果儿。马上就上了第2遍,苹果,梨,葡萄等一些鲜果儿,同时夹杂一些点心,同时给每位客人,上一杯沏好的香茶,果子茶就指的是这些。那些干果就很快被撤下去了。最后是第3遍,讲究7个碟子8个碗,最后一道汤。8个碗的最后一碗,一定是丸子,客人看到这个丸子,赶紧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接待的人。接待人拿到这个大红包,就会高声的吆喝,“婆婆家交灶钱了,给大师傅道辛苦了!” 在喝茶的当口,娘家人已经把谁家的嫁妆,一样一样的装在车上。其实里边和外边是有统一指挥的,当所有的嫁妆装好了以后,新娘也准备停档了,这时候才能让厨师傅上那碗丸子,听到的“交灶钱”喊声以后,所有的吹鼓手,各种的响气,一起高亢的演奏起来。新娘会被自己的叔叔或者弟弟,背上花轿。据说新娘上花轿,不能让自己的哥哥或者大伯去送,至于是什么讲究,就没有考证了,反正是一种风俗。 新娘上轿以后,新郎就会配着大红花,去一头高头大马在最前面,然后是花轿子,花轿旁边是媒婆,紧跟着的就是吹鼓手的队伍,在吹鼓手后面,是接亲的和迎亲的队伍,最后是嫁妆,在最后就是一些杂役。婚礼的队伍,绵延起来有好几百米,浩浩荡荡。吹鼓手的队伍,要分三种,一种是唢呐队伍,在花轿后面,一种是锣鼓队伍,在新郎前面,也就是队伍的最前面,另一只是各种乐器组成的小乐队,在队伍的最后面。一路上,三支队伍轮流表演,动静不断。队伍一旦进入春夏,三支队伍就提升演奏,各显神通,招揽人们围观,这时候也会有人,像人情中撒糖果,抛洒红包,造成围观群众的哄抢,制造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每到一个村庄,这种情景都要再现一遍。这一路要过十几个村庄,这种热闹的场面,就会重演十几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