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解决粮产不足区域的口粮-《三国之重振北疆》


    第(2/3)页

    后世的定襄、雁门地区干旱少雨,植被薄弱,人口众多,环境恶劣,土地开垦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昔日清澈的河水已经变成了黄河。

    定襄、雁门以及上郡成了千沟万壑,已被雨水冲刷的支离破碎。

    此地后世被称为黄土高原,从东向西黄土层逐渐加厚,颗粒也越大,并州东部的太行山阻挡了西北风,黄土搬运到此停止。

    也就是说并州是黄土高原的末端,土壤细腻,适合作物生长。上郡以西的西凉也有很厚的黄土层,但颗粒大、粗糙。

    黄土是外来土,是数亿年的西北风从新疆、中亚搬运来的,黄土下面的黏土才是本地土,但因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岩石分化很慢,黏土层很薄,但隔水性很好。

    此地打井不见黏土不见水,黄土没有隔水性,几十米深的井是普遍的,只有低洼处才有浅层水。

    汉末的定襄、雁门与现在大不相同,低矮的丘陵、小山长满了茂密的杂树,大山长满了松柏、桦树,低洼处到处是参天大树。

    就连坡地也是荆棘丛生,野生的桃树、杏树所处可见。河流纵横,溪流遍布,多有鹿群鸟类,资源丰富。

    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人口稀少,只有河流两岸、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有一些坞堡形式的村落,或地主、大户为主、或以家族为单位群居,也有几大家族合村居住。

    这样在匈奴、鲜卑、乌桓、土匪小股游骑春冬季劫掠时有一些自保的能力,遇到大批敌寇只能逃进山里躲避,村舍被烧、牲畜被抢是常有的事。

    这里的居民过着半农办牧的生活,平原人烟稀少,许多人逃到山里居住,或寄住地主、土豪的坞堡,在周围耕种、狩猎,向主家交保护费,从而求得生存。

    统治定襄、雁门的郭缊和乌桓、鲜卑有着互不侵犯的默契,但局部的冲突时有发生,更不能对少数民族个人行为控制,郭蕴也只能控制县城及较大的城镇安全,那些村落是鞭长莫及的。

    这一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原因,粟麦两年三熟较难实现。但可以大面积种植苜蓿,此物非常耐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并作为蔬菜和牲畜的饲料。

    在普通的郡县推广种植苜蓿,会因为粮食在这个时代远比苜蓿宝贵而根本无法实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