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秦直道与汉直道-《三国之重振北疆》


    第(2/3)页

    从时间来算,估计这些部众估计已经走了一半的距离,肯定已脱离危险区域。

    如果他们这边快马加鞭,说不定可以在几天内赶上庞大,但无战力的他们,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赶上以后,就不用再担心补给问题了。那个时候估计距离肤施城,也只剩下几十里路,两天以内就可以进入安全区域。

    他们走的这条路,此时被称作汉直道。是离开了延水旁的高奴城后,向东北方向通行,到达走马水与奢延水交界地附近,然后再改道西北,沿着奢延水往西北方向的大城肤施城方向赶路。

    在东汉政权逐步退出后世陕北区域后,理论上讲这条道路缺少郡县劳役者的维护,很可能会破败遗失。

    但因为它连通阴山与长安、河套与中原,是重要经济动脉,反而在当地及路过的汉胡各族手中,再次繁荣起来。

    但是,新西凉军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比汉直道历史悠久,而且更为出名。

    在行军方面,它与汉直道路径在高奴以后出现明显差别。秦直道竟然是穿越崇山峻岭,近乎笔直的北上肤施,乃至河套。

    换言之,秦直道比汉直道更短,可以完成超越。

    秦直道与汉直道产生明显分叉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功能、定位略有不同。

    秦直道的军事、政治用途比汉直道更加明显,这条路就是为了军队快速转移而设计,所以直接北上,不会像汉直道为了民生和商业的原因,转向东部居民点绕路过去。

    这样,走秦直道比汉直道估计要近一百里路。

    三百多年来,这条路由于实在偏僻,修缮成本过高,已经被遗弃,只有常年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以及一些倒斗者才知晓它的确切方位。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即使没有申隆这样的能人,四海商帮也通过各方情报碎片,了解了这条道路的走向,并基本知晓周围的自然条件。

    虽然艰难,但对于经过训练,且物资充沛的新西凉军来说,自然是要迎难而上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