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唐朝,五指山,这两个词一出来,只要读过书,就能够联想到一只猴子。 也是姜宁活命的希望。 “五百年了。” 老翁感叹的说道:“祖训言,自五百年前,天降五指山,祖先游于山中,见那山下石匣内,竟压着一尊金毛猴儿,极为神异,口吐人言,自称乃是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西天如来佛爷镇压在此。” “祖先昔年不过总角牧童,也不怕他,只是称为猴王,摘了三枚桃子供拜。” “这一拜,就成了规矩,我等后世子孙,十年一次,拜望猴王,已然成了祖训。” 老翁说着,看向了姜宁,继续道:“老夫早年随着知节公征战,伤了根基,断了臂膀,本该无后,正忧心祖训如何,未曾想捡到了你,想着祖先规矩总能传下去,但没想到……” 说到这里,老翁沉默了下来。 未曾想,捡来的孙儿,却是早夭之身,注定活不过十五岁,眼看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 不过很快,老翁就来了精神,笑道:“不过,现在好了,十五年前,老夫拜望猴王回来的路上捡到了你,五年前,老夫再次拜望猴王时,也提到了你的病。” “猴王虽未曾允诺,但也言道,他老人家脱困之日不远,只是不知具体,不敢保证。但也说了若是有朝一日脱困而出,必然前来家中一探。” 说到这里,老翁抬手朝天拜去,也不知在拜谁,只是喃喃自语:“还好,老天保佑,到底是赶上了。” 拜了几拜,老翁看向姜宁,眼中已经带上了泪水。 “我孙儿之疾,解脱之日就在顷刻。” 姜宁没说话,只是默默的点头。 对此,他比阿翁还有信心。 阿翁是因为家中世代拜望猴王,所以对那神异的猴王有信心。 至于姜宁,那就是近乎迷信的相信了。 在他看来,自己这病,凡人难治,但若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出手,不过举手之劳罢了。 这也是姜宁一直抱有希望的原因,因为今年是贞观十三年,也就是唐三藏出长安的那一年。 孙悟空脱困,也是这一年。 “最多,三天。” 老翁斩钉截铁的说,眼睛里满是希望。 时间并没有过去三天,而是在两天之后的中午。 老翁正在做午饭,而姜宁则趁着中午的日头,窝在房檐下晒太阳。 ‘笃笃笃笃笃!!’ 正在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了起来。 姜宁下意识的看过去,却见一个白色的马头探过门边的篱笆,往里面张望。 只是一晃悠,就被隐藏在门后的主人拽了回去,而后便响起了一个温吞和蔼的声音。 “搅扰主人家,贫僧是长安金山寺僧人,奉唐王之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