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拉开的帷幕(2)(过年好!)-《从巨魔部落到精灵帝国》


    第(2/3)页

    装备70L·420炮的炮台,其有效攻击距离基本上处在5-65公里这个区间之内;

    由于不同射程所使用的的弹丸标准区别,其威力也有不同的呈现,弹重、初速度、以及威力之间会形成有趣的函数曲线。

    如,10公里之内,可投射重达13吨的超重弹,出膛速度最低;

    25公里左右时,可以将重达7吨的重弹用600s的初速度发射出去;

    40公里左右时,可以将3吨重的复合弹用900s的初速度发射至目标处;

    55公里左右时,1吨的轻质复合弹、1100s初速度。

    此外,由于目标为活体,其在战场上移动时所造成的的距离、角度等变化,会影响到诸炮台的射界;

    有时,这些变化会使某些炮台在某段时间内失去攻击能力;

    即便是保有攻击能力的炮台,也会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改换炮弹种类等等需求。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缺乏基于电磁波雷达之火控系统的这些远程炮击阵地,才需要由巫医们去坐镇各层级指挥系统中,用他们的生物脑来充当雷达、计算器等等作用。

    一众巫医们、乃至新近出现的‘战巫,们,在演习中也的确很好的完成了这一项使命;

    尤其是进阶后的二阶纯粹巫医,其在演算这些数据时所需花费的时间,甚至不会比加减法运算慢上多少,只要上层数据及时到位,他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计算,这一步。….

    然而,事情却在‘传递,这个环节出现了障碍....那动辄十数、数十公里的炮台距离,成为了实际战术应用中的巨大缺陷;

    更具体点说,就是‘信息获取速度,不合格.....

    共和国此时对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都是以‘次声,作为媒介进行的;

    因为其可以在几乎不产生损耗的同时,将信息传递至很远的距离,所以在缺乏替代手段的现下,次声应用在通讯、科研等领域可以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但是,再怎么迅捷、再怎么无损耗,其所利用的也不过只是声波而已....

    平时还好,无论是本部内的通讯、亦或者大陆基站所传来信息的接收,都没有在时效性方面太高的要求;

    且在‘有无远程信息交换能力,刚刚被解决的当下,对其它方面的要求自然不会太过于苛刻。

    但眼前这场战争却是不同的,‘大炮,这种远程武器的出现、再加上想定中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已经更不上实际需求了。

    巫医们凭一己之力所节省下来的运算时间,就因为‘大气音速,的限制被消耗在了传递的过程中;

    炮台的确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但奈何只是个‘高频战士,,反应总是慢上何止一拍.....

    当然,这并非不能解决的问题....

    最‘简单,的方法,只需要巫医们下更多的功夫、将更大的‘提前量,纳入到计算范围当中,这个事情便能迎刃而解。

    但很显然的,这样的解决方式既困难、又不划算,‘提前量,的增加会让运算难度呈指数性上升,且会存在大量‘混沌不可算,的部分。

    那该怎么办呢?

    影响声音传递速度的自然要件,只是中央校低年级后半段的教育内容;

    在一系列兴趣引导观察实验的引导下,相关问题从那时开始,就会进入到少年巨魔·精灵学子们的视野当中。

    而对于巫医们来说,这些知识的掌握自然更不成问题了....

    于是,为了更高效、更科学的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视线放到了‘金属,之上。

    相关研究所在综合考虑了制造难度、实际效果等因素后,选择了性价比最高的几类金属单质、合金,准备将其作为替代大气的新媒介进行应用;

    在连续数次的实验中,研究所先后确定了种类、横截面、温度等等因素对其工作效率的影响,并陆续添加了防锈蚀涂层、隔音夹层、防啃食外皮,制造成了用来传导声波的金属导线;

    在随后的中距离实验里,该尝试在万米内取得了‘4.8ks,每秒的音速成绩,且在添加了各类涂层后其在远距离的传递‘留存率,也得到了保障。

    于是,负责各个部分的研究所,分别设计了其各自产物的工业化生产线规划,并在完成了整合后开始了实际制造环节;….

    建设、投产、调试、定型......新的产业就此成型。

    于民间的应用方法先留待以后在去考虑,工厂加急制造出的第一批产品,往往刚下生产线就被军方取走;

    它们被陆续的埋设入了炮击三级指挥体系之间,使各阶段的信息传递速度一下子提升了近二十余有倍。

    这样的结果,才使这一套炮击诸元校正体系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数十公里的距离从此不再是音速下的天涧.....

    在这些金属导线的辅助下,声讯命令能在短短数秒内完成通传,使得巫医们不但不需要继续增加计算变量、反倒还缩小了参与进计算的数据规模,从而进一步缩减了炮击指挥耗时。

    见其效果真的立竿见影,生产端与军方都不再犹豫,前者加速生产、后者有多少要多少,在几个月之间就设立了海陆两套炮阵指挥体系。

    陆战炮台方面,观察站至区域指挥中心拉出九根‘导线,,指挥中心至下级炮台也是九根;

    即便是作为移动单位的轨道炮,其射击点位却也是固定的,它们所做的仅只是在反应仓工作期间,从上一个点转移到下一个攻击点位而已;

    因此,只要从‘片区指挥中心,拉线至相应的点位,便能够完成对它们的指挥统合。

    同样的,这种指挥方式也应用在了炮舰那边;

    演习中,40个海炮阵地(共1000门70L·420炮)会拥有200名处在炮击指挥一线的学者型战巫,各自负责一艘炮舰的诸元微调;

    其上一层,是十名分管四个阵地的二阶巫医;

    更上一层,则是四名直接在前线确认、并预判目标动向的巫医观察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