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林老总的心很细。 万一人家科研人员有新的想法呢? 不管是空气动力学,还是材料学。 人家要是觉得少用碳纤维更好,自己也没什么话说。 可栾建设长叹一口气。 “没有学术上的考量,只有现实上的无奈。” “上一版的方案出来之后,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 “各个设计室都觉得没有问题。” “唯独我们的副总设提出了一个问题。” “目前国内碳纤维的质和量都无法支撑这一版的方案。” 经常造飞机的各位都知道。 造飞机,尤其是战斗机。 重量永远是优先考虑的部分。 飞机轻了,能给动力和载弹让出的空间更大。 因此采用碳纤维这种轻质复合材料永远都是首选。 “按照国内目前的产能,高等级的碳布产量不高。” “唯一那么一点产量,要优先倾斜给量产机。” “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个项目得不到供货的保证。” “所以我们做了妥协。” 听到这儿,林总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 “那怎么行?你们怎么能让这种事情干预设计啊?” 栾建设很无奈:“林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虽然是搞设计的,但我们也要对未来的量产负责。” 一张饼就那么大。 维修保养拿走一块。 现役机量产再拿走一块。 然后航空航天部门再拿走一块。 留给新机研发的就没多少了。 国内的高端碳纤产能少的可怜,而且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制约。 栾建设甚至都不敢展望五年或者十年后的未来。 那个时候有没有突破,也还不一定呢。 如果冒险的用高碳的方案,验证机肯定是能造出来的。 可是万一验证机结果很出色,要量产怎么办? 那不就卡住了吗? 栾建设无奈摇头:“我们虽然是搞概念机,但总得为后来着想。” “我明白你的顾虑,但是这个方案,性能打折太严重了。” 林枭对这一版方案满满的嫌弃。 “你具体告诉我,材料学方面的制约主要是什么?” “是哪个型号的材料逼成这样了?” 栾建设回答:“主要就是碳布这块。” “目前国内的T800等级的碳布能大规模工业化量产,产能够的。” “T1000级别差不多能量产,产能有限。” “但我们这个概念机的方案,要求的是T1100级别的碳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