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剩下的,就只有时间了。 不过。 林枭也知道。 这一切的迅猛提速,不是因为科工委,也不是因为906所。 单纯只是因为魏修一人的不世之功。 “项目的事情,你操心我放心。” “叫你过来。” “有更重要的议题。” 看着老总沉眉,谢建林已经猜出了个大概:“魏修?” “是的,他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林枭觉得自己太保守了。 当初给魏修一个教授的职位,让他担任逆向组的组长。 实权并不大。 原因无他、 考虑到魏修的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才做此决定。 “量子雷达项目,是他推进的。” “隐身材料项目,也是他突破的。” “现在看来,他的个人定位,应该到战略位置上去。” 谢建林闻言一惊:“您的意思是让他担任大型项目的总设?” 战略位置。 顾名思义。 不再拘泥于某一台或者某一种装备的研发。 而是掌控全局。 比如战机的研发,比如战车的构型。 每一个项目,动辄都是几百亿起步。 并且会奠定一个军种至少五到十年的主战力量。 整个团队以军队的阶段性使命为目标,设计与时代相呼应的装备。 往常担任这种主要团队职位的,至少都是某一学科的顶尖。 别的不说,岁数至少得五十岁往上。 但这一次。 谢建林觉得确实可以破破例。 “能力上说,魏修绝对够格,我觉得可以一试。” 林枭微微点头:“那你觉得安排在设什么项目上,更合适?” 定位的问题达成一致。 还有具体项目的问题。 从发现魏修以来,这小子展现了不同领域超凡的能力。 在地面反导方面,他有量子雷达。 在空军战机方面吗,他有适应性吸波材料。 甚至。 他早期还成功复原过坦克战车。 面对老总的提问,谢建林不慌不忙。 “我觉得像这种天才,我们不要设限。” “而是让他自己去选。” “当年的那位老先生,不也是自由发挥吗?” !!! 此言一出。 林枭突然茅塞顿开。 是啊! 天才是没有天花板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