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吴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却不像京城、西按曾为国都。 它也从未成为过政治文化的中心,它自古便是商业都市。 可它又不像魔都、羊城、津城那样,在解放前曾数次被洋风侵扰。 所以吴汉是一座真正的本土商业都市。 它和弥漫在市井的商业俗气混杂一起,便格外给人一种土俗的感觉。 土俗的极致便是强烈的自信感。 特别是有了长江和长江大桥的加持下,吴汉人充满阳刚。 他们豪放而直爽,说话话高声武气,颇有北方人的气韵。 十月底的吴汉艳阳高照。 街道上人来人往,充斥了高声的叫嚣声,却没有丝毫烦躁,反而让人感觉到这里充满了平和的生活气氛。 让人觉得真正大城市人的生活本该如此。 可是,世界上有本该如此的的事情吗? 没有人注意到,在这大城市独有的平和背后,一张大网正悄无声息掠过人群朝着一个大杂院洒了出去。 吴汉跟这年月国内很多大城市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大杂院。 它们用逼仄的空间为辛勤工作的工人们提供了一个叫做家的场所。 位于汉口武胜路的一座大杂院里,老婆子小媳妇儿们拎着蒲扇坐在树荫下乘凉。 半大的孩子们不惧炎热,他们推着铁环在大院里呼呼呼的跑。 那用钢筋弯成的铁环是孩子们眼中最神奇的玩具,叮叮当当的在地上滚动,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大呼小叫。 突然,铁环被一只大手拿起来。 小孩子抬起头,擦了擦鼻涕,看着那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眼神有些胆怯的问道:“叔叔,你也想玩铁环吗?” “想玩啊,能不能借给我玩一会。”周文忠看到孩子可爱,也起了童心,笑着说道。 “这是我的,想玩啊,回家让你爹帮你弯一个吧。” “.” 看到周文忠吃瘪,陈东升差点笑出声来。 地下工作,原来就是这样干的啊。 远处传来了斥责声:“小土豆,怎么那么没有礼貌呢。” 大院里的张大婶走过来,把小土豆拉到身后。 看到站在周文忠和陈东升身后的是街道办干事,连忙说道:“同志,这孩子不懂事儿,您千万别介意。” “没事儿,铁环太贵重了,是我的要求太过份了。”周文忠被小孩子戏耍了,脸面上有点挂不住。 特别是他知道李爱国和老猫就在不远处盯着这边。 他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被个孩子收拾了,丢人啊。 街道办干事对大院的情况很了解,走上前,指着周文忠和陈东升介绍。 “张婶,这两位黄石那边来参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同志,黑泥湖那边的宿舍住满了。 你们大院里正好有两间空闲的屋子,就让他们先住在这里吧。”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 1955年开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 建立了一个名叫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机关单位。 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汇聚到吴汉。 这些人一般居住在汉口东北方向的刘家庙。 那里是进入汉口的通道,经常打仗。 解放前,民军就曾与清军在这里打过一场大仗,血流成河,将土地染成了黑红色,人们管这一带也叫黑泥湖。 因为人员过多,黑泥湖的宿舍住不下,经常会分配一些工人和技术人员住进吴汉的各个大院内。】 因为大杂院的产权属于街道办和各大工厂,所谓的住户只能算是租户,所以大院内的住户都不会反对。 更何况,支持长江的的治理工作,是大院住户的荣耀。 唯一引起他们注意的是陈东升手里拎了个硕大的铁箱子。 “这里面是水文检测装置。”周文忠见陈东升傻站在那里,笑着替他做了解释。 参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技术员随身携带水文监测装置是合情合理的事儿,谁也没有怀疑。 张婶和那些老婆子小媳妇儿显得很积极,屋子很快被整理了出来。 周文忠指指隔壁的屋子,笑着问道:“张婶,这家人的门上咋贴了红喜字,是不是刚结婚?” “是陈中浦家啊,还没结婚呢,不过也快了。 你到时候要是不搬走的话,说不定能喝上喜酒。 中浦那孩子是个懂事儿的。” “那太好了,我最喜欢凑热闹了。” 一间屋子内摆了两张木床,老猫送去了一些生活用品之类的,摆在屋子里。 不消片刻功夫,屋子就跟一般的宿舍没有什么区别了。 借口晚上要上夜班,周文忠把那些热情的大婶请了出去。 这时候,一个身穿电力局工人制服的年轻人戴着棉纱口罩,带着两个电力工人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的肩膀上挎着一个帆布包,包上有“水电公司13”的字样。 不用街道办的同志介绍,王婶就知道他们是电力局的工人。 看看那一大盘电线,她笑着问道:“拉电呢?” “是啊,为了给支援咱们的同志,创造出优质生活条件,我们局里决定先把电拉上。 不过你们放心,我们会按照灯泡的数量计算电费,不会走你们大院的总电。” 李爱国用标准的普通话回答道。 “哎吆,小同志。看您这话说的,人家大老远帮咱们改造长江。 用咱们一点电,我们要是不愿意的话,那不是太小气了吗。” “是,是” 做特殊工作的,最不喜欢遇到这些热情的住户,不但会浪费时间,还有可能在言语中露出破绽。 好在有街道办的干事在旁边,以不要影响工人师傅工作为理由,把那些老婆子小媳妇儿请了出去。 李爱国这才带着两个工人进到了屋子里。 按照规定程序出示了证件,数了灯泡数量之后,正式进入工作中。 李爱国上下看看屋子,皱起了眉头。 “这屋里的电线都太老旧了,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干脆趁着这个时间,把电线换了吧。” “不花钱吗?”摄影记者陈东升生硬地背诵台词。 “不用,这是公共设施,我们电力局免费更换电线。”李爱国大声说完,给那两个工人使个眼色。 两个工人取出早就准备好的电线,扛着梯子,他们从街口的变压器上,拉出一路电线,直通到了宿舍里面。 拉好电线后,李爱国以检查电路是否漏电为理由,关上了门。 陈东升慌忙取出摄影机。 他显得有些紧张,手忙脚乱之中,差点把装有摄影机的箱子碰到地上。 呼. 陈东升只觉得汗毛孔炸裂开来,背部泛起一阵冷汗。 李爱国眼疾手快,伸手将箱子稳稳抱住,重新放在了桌子上。 看到那台价值不菲的摄影机没有摔下去,陈东升吓得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血色。 他深深的看了一眼李爱国。 这位同志看着年纪不大,行动如此迅速,难怪能够当上调查组里的领导。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