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临近早秋,北方的太阳都变得和煦起来。 米黄的稿纸在阳光下泛着近乎冷峻的光晕,其上是笔锋清俊的湛蓝色字体。 的名字,《芳华》二字出现在老人漆黑浑浊的眼中。 “芳华?” 魏巍郑重的视线接着向下扫去,看到了来自作者本人的寄语: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这不是李谷一《绒花》里的歌词吗?用得还挺巧妙,呵呵。” 他轻笑一声,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涌现李谷一同志那清亮中带着深深感情的歌声,这首歌这几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 “哗啦~” 翻动书页。 他终于看到的正文,就立刻如沙漠中的旅人看到水源一般,如饥似渴的阅读。 整个人都沉入其中。 故事的开始时间非常近,在一九七四年。 这一年,魏巍记得很清楚,因为f四下课。 这一年,还是上山下乡的高潮点,动员人数高达百万。 果不其然,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出生在北京城盘根错节的胡同角落里。 程路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身体不好,家境也较为贫寒,性格温顺,可以说有些弱气懦弱。 1974年,才刚从高中毕业。 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还是入伍参军保卫祖国。 这是所有刚从学校的象牙高塔中走出的少年们,需要面临的,由时代造就的第一个人生重大抉择。 这次选择足以影响他们一生的命运。 年轻人们都为此很是为难。 无论是下乡,还是参军,其实都不是好事。 下乡到一个人生地不熟,地处偏远落后的村子干农活? 每天有做不完的事,赚不够的公分,挖不完的水渠,修不完的大坝,吃饱饭都成问题。 还是参军到边境,保家卫国? 战争可没过去多少年,再者国际局势恶化,局部战役随时可能打响。 程路选择的是参军,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则选择下乡。 二人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女孩自然是希望程路不要冒险,和自己一起去下乡,这样就有机会分配到一个地方,几遍概率很小。 不过程路还是拒绝了,因为参军有工资,下乡能维持温饱就不错了。 两人因此冷言冷语的吵了一架,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说话。 家中母亲知道的时候,申请表已经交了上去,这件事无法更改了。 入伍的这一天,来得很快。 这天,程路换上了不太合身的军装,宽松袖口,空空荡荡的上身,以及需要将皮带栓卡到最后一格才能勒紧的裤腰带。 看起来是真的有些滑稽。 出门前,母亲拉住程路,说要去全聚德买只烤鸭给他在路上吃,让他一定先别急着上车,在站台上等自己回来。 程路说好,出门前,他看了眼东厢房的房门敞开着,却空无一人。 玻璃印花窗户被窗帘遮住,看不清其中的景象。 没看到那人,他本想等待。 可四合院门口传来一声呼唤声,附近参军的人在催促,他只好咬着牙脚步急促的离开了。 这时窗户砰的一声被推开,一个扎着两个麻花辫的女孩探出身子来。 另一边。 母亲在去买烤鸭的路上碰到了不少送行的队伍,腰鼓队,人群耽误了不少时间,等她焦急的抵达烤鸭店时,时间已经不多了。 身上的钱也不多,全部花掉也只够买半只。 可店员同志还不卖。 母亲顿时眼红了,她好说歹说,就差跪下来求人了,对方这才捏着鼻子答应了。 或许是在路上耽搁太多时间,等到了火车站的时候,送行的人群将站台淹没,火车都快要出发了。 她揣着热乎的烤鸭,在火车站台上送行的人群中到处寻找儿子的身影,急得眼眶通红,眼泪直打转。 不过或许是母子之间的心灵感应。 一转头,她就看到了程路穿着不合身的军装站在不远处,看着自己满脸是汗的笑着。 母亲自是压抑不住的一阵埋怨和哽咽,将黄棕色油纸包裹的烤鸭塞给儿子,说对不起,钱只够买半只。 很快火车要出发了。 程路急忙抱着烤鸭,踏上火车。 一声深邃嘹亮的火车呜呜声响起。 火车发动。 送行的人潮涌动,朝着火车的方向跑动。 程路低着头翻看烤鸭,嘴馋的咬了口。 就在这时,身侧的同学急忙推他,“程路!你妈在喊你,快回头!” 他浑身一颤,连忙看去,那个削瘦温柔的半边身影被火车远远甩在身后。 …… 看到这里,文字中流露出的母子之间真挚的感情尤为打动魏巍的心,特别是看到这一章末尾的母亲追车,主人公却因为母亲买的烤鸭,而擦肩而过。 “文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动人,细腻入微。” 老人家揉了揉酸涩红润的眼眶,轻声呢喃道。 年纪大了,他看不得这样的文字了。 不过从这一章结合作品名称,魏巍大致感觉出,这可能不是一部传统的军旅作品。 第(1/3)页